《山中旧事》读后感

“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从没向往过海洋,也从没向往过沙漠,我从没想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因为我住在山里,就已经足够。”

《山中旧事》读后感
《山中旧事》读后感

读一本书,看到“小时候”如何如何,我会暗嘲作者语言的不讲究,词汇太水。不过,书还是要分分类的,面前有一本《山中旧事》,正文里句子打头的都是“小时候”:

“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晚上,爷爷从矿井回家,浑身都是黑煤灰,只有嘴唇是干净的,他就用双唇亲吻我的额头。”

“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们甩着毛巾,走过牧场、穿过森林,来到一片又黑又满是泥沼的水潭……”

正文用五号字体,一页A4纸就打完了——它是个绘本,首版距今有三十多年了。写字的叫辛西娅·赖兰特,配画的是一位名叫黛安娜·古德的美国资深插画师,她用落叶黄给每一帧画面定下怀旧的调:煤气灯打亮的夜里的房间,茶壶、碗柜、人的头发、桌椅、地板、木桶、灌木、远处房舍的阴影,俱是深浅不一的黄,向外扩散汇入了背景里暗绿色的松林。画面上能看见细腻朦胧的笔触,每个人物,孩子、老人、邻居,都在不露齿地微笑。作者把童年描绘为安谧的山居岁月,那里所有的美丽、孤寂、欢乐和恐惧都可以用来怀念。

绘本很薄,翻到最后一页,仍旧是回忆中的图景:小女孩,落叶黄色的头发,坐在落叶黄色的两根木柱前面、落叶黄色的木阶梯上,手底搁着一本图画书:必须是书,不能是掌上电脑什么的。她身后的门廊正对着另一侧墙壁的窗户,窗里映出房后绿色的树木。结束语:“小时候,我住在山里。我从没向往过海洋,也从没向往过沙漠,我从没想要到世界上任何地方去。因为我住在山里,就已经足够。”

情感之真诚,和语言的节制上,欧美绘本远胜中国本土的绘本。欧美作者都知道童年脆弱易逝,他们小心谨慎地,像保全一个鸡蛋一样保全一个梦想,让纸上的现实介入书本之外的真实,但有时,他们也会把蛋壳磕破一点,然后,此类绘本就会被誉为“适合0~99岁”。

绘本里的故事和道理都很简单,因为它对书本之外的世界和经验做了有意识的、有选择性的浪漫化。它去掉了拖泥带水、不堪入目的根部,筛选出了光亮的尖端,让孩子一口口吃下去;它强化了童年所体现的那些价值,将它们同成人认清的事实分离开来。不过,孩子什么时候会意识到,画面里满脸黑煤渣的爷爷,也许一生的愿望就是离开山区,而温暖的山间小屋里的老人,终有一天会拿不动一杯热可可?

《山中旧事》是个功能性的文本,写和画的是在阿巴拉契亚的童年,抽离了山居所有具体的背景,像照片一样,把头脑中闪光的内容刻画下来,也许读过它的人,就会把作者对那个地方的回忆当作一个普遍的东西。我小时候——这三个字绕都绕不过去——没有“绘本”可读,而成年以后,我毫无障碍地进入到别人的旅行记里,和那些描写世界上真实发生的事、真实的人心的文字之中,脚跟着陆在坚硬的地面之上。

再回看《山中旧事》,就觉得其实不需要磕破鸡蛋,书中的插画已经够忧伤了。黄色和绿色里是淡淡的怅惘的颜色,远处灰蒙蒙的效果强化了时间的距离,老人的笑,邻居的笑,弯腰吻的爷爷,被妈妈裹在大毛巾里的孩子,奶奶砍死大蛇后,四个孩子把蛇绕在脖子上站成一排合影,脸颊上飞着傻乎乎的豪迈。弟弟在深水潭里接受了洗礼,作者写道:“他的白衬衫湿了,紧紧地贴在身上,那一刻奶奶哭了。”喜悦和忧伤其实一直就混合在一起,到这里上升到了一个高度。

绘本之外,今年还读了两本关于山居的书,恰好居住地点也都在美国,一本是自然文学的名著,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另一本名气略逊:伊莎贝拉·博德的《山旅书札》。缪尔记录的是1869年夏天,他在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山谷作自然考察的成果,在那里,与他同行的是一位能干的牧羊人迪兰尼,缪尔称他为“堂吉诃德”,因为他的侧面“锐利如刀削”,他每天的工作,就是胯下马肩上枪,赶着羊群穿溪过涧去吃牧草。

我边读边想,这位缪尔倒是真的沉浸在理想中的儿童心态里面,周围发生的一切,他都视为美好天地的注脚。他总是搜索枯肠地赞叹谷地的风光旖旎壮阔(但并不务虚,因为后来他成了著名的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创建人)。对土地的爱,在这本书中渗透到了每一个字里,比如在林间露宿,树枝是“细致馥郁、宛如丝绒”的,小溪“如瀑布般轻吟悦耳的催眠曲”,清凉的溪水往峡谷里去,“兴高采烈地往前冲”,在夜深时,它又“像是一道黑暗中的白彩”,即使河边的小鸟都自由自在,欢快极了。

苏珊·桑塔格有一篇访谈,内中几句话触动了我:“我们脑中都有一种关于成人和儿童的观念。”儿童应被局限在一个范围里,如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所说,隔绝在被成人自由掌握的秘密知识之外,但桑塔格说,这种区分也许只是人为的,“对于哪些事是孩子该做的,哪些事是成人该做的,我们不该有先入为主的观念。”童年就该有一些让成人幻想的特质:儿童应该开放、天真、脆弱、对任何事物都敏感……这些都是可贵的价值,既如此,绘本是不是应该打开一个出口,让儿童可以惊醒和释放他们的脆弱呢?

但这件事早晚都要发生,绘本也不是什么万能的缓冲或保护装置,依然是桑塔格说过的:上了一点年纪后,你就会觉得周围的人都过得惨兮兮的了。

缪尔出身显达,大半生名望很高,是19世纪一个惯于洋洋自得的美国人,而《山旅书札》写的旅行,比缪尔的约塞米蒂之行要晚十四年,地点则是科罗拉多州境内的落基山脉。伊莎贝拉·博德是个42岁的英国女子,旅居人迹罕至的埃斯特斯公园,时间也差不多是三个月。女性的笔法与男性相比,细腻程度犹有过之。博德虽是英人,却担忧美国西部山区人心的败落。她看到了“绝迹的童年”:“我从没见过一个真正的儿童,他们都只是小大人,有着贪婪自私的恶习,十岁就完全脱离父母独立。他们成长的环境教会他们的是贪婪、邪恶,以及不敬的行为。这样的结果,导致任何甜美的事物在这里都像是沙漠中的花朵……”

链接:https://www.yyinn.net/3007.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4)
读书笔记的头像读书笔记认证作者
上一篇 2019-09-03 下午9:55
下一篇 2019-09-09 下午5:31

相关推荐

  • 公主和巨龙的故事

    “好久没听童话啦。”公主躺在巨龙的背上感叹。“是啊,好久没听童话了。”巨龙点点头把尾巴盖在了公主身上。 “我们是不是过气啦,和小红帽他们一起被大家遗忘了。大家现在都喜欢什么小魔仙,花美男。好久没人写我们的故事了。”公主撇着嘴,玩着巨龙尾巴上尖尖的小角。 巨龙用爪子抓起一只巨大的笔,放到羊皮纸上。“那我们自己来写故事!”公主听了这话,兴致勃勃地坐起身,爬到巨龙…

    2019-11-04
  • 这是我一个人的长征了

    面对难吃的外卖,我有一个祖传的吃饭技巧。   (一) 小时候,爷爷喜欢说故事。 有一个夏天,家里更穷了。 晚饭时,小竹床放到院子中间,菜只有咸菜豆腐和腌干豆,连续吃了好几个月。 我吃不下。 爷爷搁下筷子,问:你知道红军叔叔长征时吃什么吗? 我摇头。 爷爷说,皮带。 我:皮带怎么能吃呢? 爷爷说,红军叔叔的皮带是牛皮做的,遇到没饭吃的时候,只能切下一…

    2018-02-05
  • 人物故事:这些国士在古代是要修庙来供奉!

    共和国勋章候选人里有一位叫做顾方舟的先生,他用糖丸对抗小儿麻痹症,拯救了我们国家无数的孩子。为了证明疫苗有效,他自己喝下了疫苗,他的孩子成为了第一位服用糖丸的小儿。 用自己的身体来做试验的科学家有许多,顾方舟先生的前边,有一位叫做汤飞凡的先生。 故事是这样,19世纪末以来,沙眼就有细菌病原说和病毒病原说,始终未得定论,1928年日本科学家野口英世提出了“沙眼…

    2019-08-30
  • 一生佛缘,源于心动

    有一个小和尚从小在寺庙里长大,总是调皮捣蛋、偷奸耍滑、不爱背书。因此他的师父常常摇头叹气,说他:“孺子不可教也” 有一天,一群富贵人家的子女来到寺庙里上香,那些闺中小姐打扮的真好看啊!单是头上的玉簪就晃花了和尚的眼,小和尚躲在帷幕后面,忍不住多瞄了几眼,就瞄到了一个小丫鬟,那个小丫鬟在人群边傻傻的站着,穿着一身嫩黄色的小裙衫,鹅蛋脸倒笑的讨人喜欢。刹那间,小…

    2021-09-26
  • 分享十张有故事的图片,美好都值得纪念!

    分享十张有故事的照片,所有美好都值得纪念! 1. 在一海洋馆里,一只海豚划过水面,亲吻怀孕妈妈的肚子,向还没出世的宝宝问好。 2. 宝贝出生,整个房间里充满了爱的味道。第一次见面,很高兴认识你呀! 3. 飞檐走壁,翻山越岭只为来吻你。 4. 童年是一生最自由的时光了,无忧无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5. 街头最自由的小舞蹈家。 6.你看,岁月的见证,我长大了!…

    2017-12-2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shopee入驻流水的头像
    shopee入驻流水 2021-08-02 上午12:23

    多谢好文章,多些这种文章真不错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