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喜雨》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喜雨译文)

题材集中是⽩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之⼀。他⼀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件事,突出⼀个主题,“⼀吟悲⼀事”,主题⾮常明确。白居易在《喜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

白居易《喜雨》原文及翻译(白居易喜雨译文)

《喜⾬》原⽂

唐代:⽩居易

圃旱忧葵菫,农旱忧⽲菽。⼈各有所私,我旱忧松⽵。

松乾⽵焦死,眷眷在⼼⽬。洒叶溉其根,汲⽔劳僮仆。

油云忽东起,凉⾬凄相续。似⾯洗垢尘,如头得膏沐。

千柯习习润,万叶欣欣绿。千⽇浇灌功,不如⼀霢霂。

⽅知宰⽣灵,何异活草⽊。所以圣与贤,同⼼调⽟烛。

《喜⾬》译文

春光已匆匆过去了一半,目光所及,繁花凋落,春天将要逝去。整日斜倚栏杆,徘徊眺望,伤春逝去的愁怨,袭上心头,天也无法帮助摆脱。风和日暖,在这么好的春光,独自倚靠斜栏旁,还不如那双双对对的莺燕。院里落满了残花,垂下幕帘呆在屋里,不忍看到春天逝去的景象。芳草漫漫到天边,思恋的人远在天边处,令人悲肠欲断。

《喜⾬》赏析

这是一首写春愁闺怨的词。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  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  剥削阶级社会的女子不能自主自己的婚事,常常怨天尤人。《·鄘风·柏舟》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写的是一个女子爱上一个青年,她的母亲却强迫她给另一个人,她誓死不肯,呼娘唤天,希望能谅察她的心。朱淑真心中虽也有恋人,但她却不能违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得不嫁给一个庸俗之徒,故她痛苦的感情比《柏舟》中那个女子更强烈、更深沉。  过片,具体写对自然景物的感喟:“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反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作者在诗集《恨春五首》之二里写道:“莺莺燕燕休相笑,试与单栖各自知!”造语虽异,立意却同。  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她在诗中说:“故人何处草空碧,撩乱寸心天一涯。”(《暮春有感》)“断肠芳草连天碧,春不归来梦不通。”(《晚春有感》)由相比可知,她所思念的人在漫天芳草的远方,相思而又不得相聚,故为之“断肠”。全词至此结束,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情思缱绻,荡气回肠,在读者脑海里留下一个凝眸远方、忧伤不能自已的思妇形象。这与晏殊的“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踏莎行》)、李清照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点绛唇》),词意相同,但朱淑真写得隐晦,而晏、李说得明朗,敢直言“意中人”、“人何处”,这是因为晏殊不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李清照思念丈夫为人情所不能非议,故他们没有顾忌。而朱淑真婚后思念情人则被视为非法,故难以明言。

诗人简介

⽩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居⼠,⼜号醉吟先⽣,祖籍太原,到其曾祖⽗时迁居下邽,⽣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的现实主义诗⼈,唐代三⼤诗⼈之⼀。⽩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与刘禹锡并称“刘⽩”。⽩居易的诗歌题材⼴泛,形式多样,语⾔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翰林学⼠、左赞善⼤夫。公元846年,⽩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有《⽩⽒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等。

诗歌主题

题材集中是⽩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之⼀。他⼀般只选择最典型的⼀件事,突出⼀个主题,“⼀吟悲⼀事”,主题⾮常明确。为使主题更明确传达给读者,或诗题下加⼩序点明主题,或“卒章显其志”突出主题。其次,⽩诗的艺术特⾊还表现在刻画⼈物上,他能抓住⼈物的特征,⽤⽩描⽅法勾勒出鲜明⽣动的⼈物形象。但⽩诗的诗意并不浅显,他常以浅⽩之句寄托讽喻之意,取得怵⽬惊⼼的艺术效果。《轻肥》⼀诗描写了内⾂、⼤夫、将军们赴会的⽓概和席上酒⾷的丰盛,结句却写道:“是岁江南旱,衢州⼈⾷⼈”,这是⼀幅多么惨烈的情景。

闲适诗和讽喻诗是⽩居易特别看重的两类诗作,⼆者都具有尚实、尚俗、务尽的特点,但在内容和情调上却很不相同。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相关联,多写得意激⽓烈;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保和,吟玩性情” (《与元九书》),从⽽表现出淡泊平和、闲逸悠然的情调。

⽩居易的闲适诗在后代有很⼤影响,其浅切平易的语⾔风格、淡泊悠闲的意绪情调,都曾屡屡为⼈称道,但相⽐之下,这些诗中所表现的那种退避政治、知⾜保和的“闲适”思想,以及归趋佛⽼、效法陶渊明的⽣活态度,因与后世⽂⼈的⼼理较为吻合,所以影响更为深远。如⽩居易有“相争两蜗⾓,所得⼀⽜⽑” (《不如来饮酒七⾸》其七)、“蜗⽜⾓上争何事,⽯⽕光中寄此⾝”(《对酒五⾸》其⼆)的诗句,⽽“后之使蜗⾓事悉稽之”(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即以宋⼈所取名号论,“醉翁、迂叟、东坡之名,皆出于⽩乐天诗云”(龚颐正《芥隐笔记》)。宋⼈周必⼤指出:“本朝苏⽂忠公不轻许可,独敬爱乐天,屡形诗篇。盖其⽂章皆主辞达,⽽忠厚好施,刚直尽⾔,与⼈有情,于物⽆着,⼤略相似。谪居黄州,始号东坡,其原必起于乐天忠州之作也。”(《⼆⽼堂诗话》)凡此种种,都展⽰出⽩居易及其诗的影响轨迹。

诗⼈藏书故事

贞元⼗六年(800)中进⼠,授秘书省校书郎、集贤校理,参与整理国家藏书。后擢翰林学⼠。元和⼗年(815)贬为江州司马。⽂宗即位,迁刑部尚书。武宗时以刑部尚书致仕。晚年退居洛阳⾹⼭,⾃号⾹⼭居⼠,他对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有卓著的贡献。在整理集贤院藏书时,使他有机会接触⼤量的藏书,对他的⽂学创作有很⼤的影响。私家藏书颇富,建有藏书楼,名“池北书库”。他曾作《池上篇》,⾔其“罢刑部侍郎时,有栗千⽃,书⼀车”。著有《⽩⽒长庆集》等。他曾以⾃⼰藏书为基础,编撰了⼀部词语佳句类书《⽩⽒经史事类六帖》(⼜名《⽩⽒六帖》),分为1367门。宋代黄鉴著《杨⽂公谈苑》记

载:“⼈⾔⽩居易作《六帖》,以陶家瓶数千,各题门⽬,作七层架,列置斋中。命诸⽣采集其事类,投瓶中。倒取之,抄录成书。”可见《⽩⽒六帖》在最初搜集资料时,就开始以类汇集。另编有《元⽩因继集》、《刘⽩唱和集》、《洛下游赏宴集》(⼜名《洛中集》)等。

链接:https://www.yyinn.net/201190.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1)
古典诗词鉴赏的头像古典诗词鉴赏订阅会员
上一篇 2022-11-22
下一篇 2022-11-22

相关推荐

  •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原文(译文+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朝代】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译文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

  • 孟浩然《过故人庄》古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过故人庄 唐 ·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译文】 好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邀请我来到他位于郊区的农家。近看层层绿树村边环绕,远望巍巍青山城外横斜。开窗面对着谷场和菜园,端起酒杯谈论农事桑麻。待到九月九日重阳节,再来相聚饮酒欣赏菊花。 【赏析】 别人请吃饭,一招就去,双方…

  • 文言文《杞人忧天》原文、翻译及注释赏析

    《杞人忧天》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出自《列子·天瑞篇》。这则寓意通过杞人担忧天地崩坠的故事,嘲笑了那种整天怀着毫无必要的担心和无穷无尽的忧愁,既自扰又扰人的庸人,告诉人们不要毫无根据地忧虑和担心。全文寓意深刻,形象鲜明,言简意赅,逻辑严谨,文气贯通,一气呵成。

    2022-06-22
  • 咏华山古诗有哪些(描写华山最有名的诗句)

    华山,古称“西岳”,雅称“太华山”,为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山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和《禹贡》中,即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华山”之名。自古有“奇险天下第一山”的说法。本文整理七首华山相关古诗词,附备注。 《捉搦歌》其三 华阴山头百丈井,下有流水彻骨冷。 可怜女子能照影,不见其余见斜领。 注:华山位于渭南市华阴县,华阴山头自然是指华山。《捉搦歌》是一组乐府诗,共四首…

  • 《妖猫传》原著中《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故事梗概(剧情解析)

    因为《妖猫传》,知道了世界上还有一个叫梦枕貘的日本作家和一部叫《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的书。 电影要不是陈凯歌拍的,它就是经典了,可惜是陈凯歌,本来挺好却录得意犹未尽,于是就看了电影的原著。耽误了几场白日梦,熬了几个三更半夜,今天终于看完了。 这部小说内容简单的说是一个有国际侦破主义精神的倭国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帮助唐朝皇帝破案的故事。在破案的过程中揭露了一个因…

    2022-07-2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