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太孤单了怎么办(克服孤独感的最好方法)

很多人都喜欢独处,因为一个人做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

而有孤独心理的人,尽管常常独自生活,甚少进行社交活动,但他们这种“独处”,是被动的选择,因为害怕社交互动,而且往往在社交中感到消极。

更甚者,有一种所谓的“外向孤独症”的人,他们在人群中,永远是嘻嘻哈哈的那个人,但在内心深处,却又抑制不住的孤独感,无法将其消除,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个人太孤单了怎么办(克服孤独感的最好方法)

真正的“孤独感”,往往存在于那些虽然进行着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却没有情感和思想交流的人之中。不管你是身处于人群,还是独处一室,只要你对周围的情况缺乏“互动性”的了解,也就是你与身处的世界无法沟通,你就会产生孤独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战胜孤独。

有些人的孤独是内在而稳定的。他们面对孤独时经常无能为力,手足无措。而有些人的孤独则是外在而可以控制的。这些人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感到莫名的孤独感。

他们相信自己能够驾驭它,并相信自己能够积极做些解决孤独的事情。

那,通常怎么调整自己,才能够消除心里这种孤独感呢?

一个人太孤单了怎么办(克服孤独感的最好方法)

孤独的类型与危害

孤独一般有两种类型:

1,情绪性隔绝孤独;

指的是孤独者不愿意与周围的人来往,把自己封闭起来,什么人都不想见,对外界有一种抵触的情绪,从而让自己陷入一个人的困境里。

2,社会性隔绝独孤;

指的是孤独者没有朋友或者社交关系网,想做什么都只能是一个人,缺乏友情、爱情甚至是亲情,尝尝被动一个人去生活,缺乏社交能力,或者社交渠道。

孤独产生的原因比较繁复,有时是因为事业上遭受到挫折,缺乏与异性朋友的交往,或者夫妻间感情不和,周围没有交往的朋友等等,都是导致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某些人的孤独感,往往跟他的性格有关。

比如有的人情绪易变,经常大起大落,很容易不小心得罪别人,或者不知道正确的社交技巧,不懂得维和人际关系,从而让自己陷入一种孤独的状态。

甚至有些人善于算计,做事都喜欢斤斤计较,考虑个人的得失太重,因此造成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障碍。

这些类型的孤独,都是客观存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

当然,过重的孤独心理,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危害。

据统计,身体健康但精神孤独的人,在十年之中的死亡数量,要比那些身体健康而合群的人,死亡人数多一倍。

人的精神孤独所引起的 死亡率与吸烟、肥胖症、高血压引起的死亡率几乎一样高。

心理学家发现,孤独者的一些行为,会经常让他们处于一种不讨人喜欢的境地。好比说,他们很少注意谈话的对方。在谈话中只注意到自己,与对方交谈的互动次数很少。不是经常突然改变话题,就是不善于及时填补谈话的冷场等。

研究发现,如果孤独者受到一定的社交训练,懂得如何注意与对方构建良性互动的谈话,从社交中获得足够的愉悦感,那他们的孤独感就会大大减少。

记住,是“良心互动”的谈话或者社交活动。如果你的社交能力很强,但从来都是听别人诉说情感,而你一直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然后装出一种“我没事”、“我很快乐”的感觉,这就会让你的孤独感变得更加强烈。

换言之,想要解决孤独,我们首先要懂得让自己的内心跟外界连接起来。

一个人太孤单了怎么办(克服孤独感的最好方法)

战胜孤独的方法

其实摆脱孤独心理并不是什么难事,难的是你愿不愿意踏出一步,主动去改变而已。

因为人对于改变,会有一种“迟缓和懒惰”的定势思维,尽管觉得现在的情况不是很好,但既然都已经习惯了,也就没所谓了。

这种思维定势,就导致了大多数人遇到问题时,不愿意去改变,不肯去改变。

所以,只要你能够主动踏出第一步,想要克服孤独心理,也不是什么难事而已。

那有什么方法,可以战胜孤独呢?有五个建议:

第一,与外界多接触、交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内心感受的需要。独自生活并不代表我们一定要与世隔绝。

就算你的工作或者生活,不得不经常要一个人去面对,但内心的感觉和情绪,随时都可以跟身边的人去分享。与朋友聚会时,可以多多交流一些自己工作的感受,获得心理上的支持。

如果没有人愿意听你倾诉,你可以用录音的方式,把自己的想法录下来。心理学家认为,把自己的想法用录音或者写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其舒缓心理情绪的效果,与他人分享感受的效果几乎没有差别。

所以,尽量不要把自己的情绪压抑着,释放情绪,诉说感情才是摆脱孤独感的重要方式。

第二,与态度积极的人相处。

人的性格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

如果你能够经常与性格乐天、态度积极的人相处,你自然就会受到他们情绪的感染,从而获得正面的心理感受,产生“近朱者赤”的效果。

久而久之,你的心扉就会敞开,思想也慢慢跟着积极起来,孤独感也因此而减少了。

一个人太孤单了怎么办(克服孤独感的最好方法)

第三,“忘我”地与人交往。

与人相处时感到孤独,有时会超过一个人独处时的十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你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无法从中获得存在感。

例如你到一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由于你无法与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交流,也无法进入那种热情的情绪环境中,那么你在他人热烈的氛围中,就会倍感孤独。这就是我们常说地“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感觉。

所以,你在与他人相处时,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境下,都要做到“忘我”,不要把自己的感受放大去看待,要忽略自己当下的感觉,把注意力放在别人身上,并设法为他人做点什么。

当你与他人产生互动,别人感受到你的温暖,你同时也会温暖到自己的。

第四,享受生活的乐趣。

生活中有许多事物,都是充满乐趣的。一个人在家?那么尝试玩玩游戏吧。

觉得一个人玩游戏很无聊?那么联网跟别人对战吧。觉得跟陌生人联网玩游戏很抗拒,尝试去邀请朋友出去玩吧。

不管做什么事情,不要盯着负面的地方去看,积极寻找好的方面,发现事物的美好之处。当你能够充分领略到事物的美妙之处,你就会消除孤独感了。

例如有些人遇到挫折,心情不好,但又不愿意跟别人倾诉感情时,经常跑到大自然里面,感受一下田野风光,或者看看美妙的风景,人的心情也会逐渐开朗起来。

如果你觉得,一个人去看风景,没有与人同行时那么有趣,那为什么你不提高自己的社交技巧,让自己认识更多的朋友,结识喜欢的异性,然后大家结伴同行呢?

说不定,这也是享受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

第五,确立人生目标。

当我们身处社会当中,发现自己跟他人格格不入,害怕自己不被人尊重或者理解,而你又不想因此而改变自己,那么专注自己的人生目标,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进发,你就因此而拥有力量了。

现在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的内心很容易因此而出现恐慌,这种不踏实的感觉,会让一些人感到越来越孤独,心灵也随之而变得脆弱。

想要克服这种恐慌与脆弱,我们就必须为自己确立一些人生目标,培养和选择一些兴趣爱好。毕竟一个人活着有自己的所爱,有自己的所求,就不怕寂寞,也不怕孤独了。

所以,懂得根据自己遇到的问题,适当去调整自己,主动做一些事情,让自己摆脱不良的心理,这才是我们每个人都要具备的“生存能力”。

毕竟逃避,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来源:慕妤说

链接:https://www.yyinn.net/199617.html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请发送邮件至: www.yyinn@163.com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侵权内容。

(0)
星座屋的头像星座屋驻站作者
上一篇 2022-11-01 下午8:06
下一篇 2022-11-01 下午8:08

相关推荐

  • 一个男人发展成“潜力股”,多亏了这两个女人的付出!

    有个女生可能会感兴趣的话题:一个男人是怎样发展成潜力股的? 什么是潜力股呢? 我们可以大致理解为一个男人在事业和感情上虽然暂时没能取得一个还不错的结果,但他有情商,有担当,好相处,整个人的状态是积极上进的。 没有好的结果只是暂时阶段,对于未来他会呈现出一个很好的预期。 原生家庭会决定一个人的性格底色,而经历会形成一个人的自我。 所以,男孩长成男人的过程也一样…

    2022-04-02
  • 《鸟鸣涧》的拼音版古诗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

    《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组诗《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的第一首。此诗描绘山间春夜中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一“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意图。全诗旨在写静,却以动景处理,这种反衬的手法极见诗人…

  •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形象及其相关情节(主要事件分析)

    《红星照耀中国》人物梳理 一、领袖人物 毛泽东 肖像 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 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人物特点…

    2022-09-28
  • 《答谢中书书》翻译和原文、注释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此文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堪称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2022-06-22
  • “我好累啊”感觉快崩溃怎么办?教你如何应对困境与焦虑

    当我们感受到身心的疲惫,仿佛快要崩溃的时候,这种情绪很多人都会经历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这种情感背后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建议来应对疲劳和焦虑,以期帮助你从疲惫中找回自己。 一、深度剖析疲惫与压力的源头 疲劳和崩溃感往往是由于压力积累所致。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工作压力、人际关系、家庭矛盾等因素可能导致我们身心俱疲。此外,不良的生活习惯、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

    2023-07-0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微信关注
微信关注
联系方式

联系方式

邮箱:wwwyyinn@163.com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